清远废品回收者遭遇“招安”管理和生存能否“双赢”?
自2007年8月,清远市颁布了《清远市再生资源回收管理实施意见》,其中与市民生活及废品回收人员息息相关的绿色回收亭建设开始在艰难中推进。近日记者了解到,现在全市已经建成了40多个绿色回收亭,以新城为主。因为是新生事物,其从诞生起就遭受各方质疑。南方日报记者通过近半个月的实地采访,对绿色回收亭的建设及推进进行了详细调查。
●“酒干倘卖无”是收酒瓶的叫卖语。歌曲《酒干倘卖无》是电影《搭错车》的主题曲,由歌手苏芮演唱,即“有酒瓶子卖吗”。这首近乎呐喊的歌曲,是华语歌坛未曾有过的一种力量。这力量不只是声音的威力,更是不屈的生命力。
●“收编”成了清远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网络体系建设的重要手段。这些一直在底层默默生活的人被管理者想起,从此他们就与城市的发展联系在了一起,并逐渐纳入了管理者希望的体系中。
●流动回收人员不会主动把自己与城市发展联系起来。如果交不交钱都一样,谁还交钱?进不进绿色回收亭都一样,谁还进回收亭?如果“入编”不能给这群人带来现实利益,绿色回收亭的长期发展将会面临挑战。
绿色之业别人丢弃的东西,是他们的宝贝;在别人遗忘的角落,承载着他们的生活。
收废品成了57岁李明生(化名)晚年的职业,这位经历丰富的人这些年来当过老师,当过村委会主任,曾远赴东莞为村里人处理劳资纠纷,进厂当过工人,扛过煤气……在别人看来选择收废品有点“晚节不保”。至于最后选择收废品这个职业,他轻描淡写:“人都到了我这个年纪,看淡了,也很不在乎了。”
见到李明生是7月7日的一个中午,他把三轮车停在一棵树下,带着眼镜认真看着回收来的一本本废旧刊物,他的三轮车已经收满了货物——— 包装盒废纸。他是一个带眼镜的流动回收人员,但在走街串巷收废品过程中他总是把眼镜取下来。多年来,他一直保持着看书看报的习惯。虽然现在从事收废品行业,这种生活习惯仍未改变,看《环球时报》《参考消息》仍是他生活中的一部分。他说“这是一种修养”。
骑着三轮车到处行走叫卖是他多年来的习惯,那一声声拉得很长的“收—废—品”让人感觉到熟悉的凄凉,不自禁地想起了那首世人熟知的《酒干倘卖无》。和所有人一样,这一群人也有着自己的故事,与普遍的故事情节不同的是,这些人都蕴藏了一个公共元素:生活艰辛,自力更生。在城市所有职业都远离他们的时候,废品行业依然在眷顾着他们。别人丢弃的东西,是他们的宝贝;在别人遗忘的角落,承载着他们的生活。
废品回收行业的市场广大,以最常见的废纸为例。一份废纸年报的数据显示,2009年中国废纸回收量约3424万吨,较2008年增长约9.4%。2009年中国进口废纸约2750万吨,比2008年增长约17.7%,2009年中国纸和纸板产量约9374万吨。从这个数据看来,中国的废纸不是太多,而是太少,并不能满足整体的需要。虽然市场需求量大,但这个行业也没有让大部分捡废品的人和从事废品再利用的人发财。很多从事这一行业的人并不知道,玖龙纸业的首席执行官张茵依靠她的再生纸公司成为2006年的中国首富。他们在这个城市从事这项工作就是为了生计。虽然收益不多,至少这是一条活路——— 废品回收马上可以获得回报。
绿色之令凡未办理《营业执照》或《营业执照》过期失效的再生资源回收企业、个体经营户,必须于2009年4月30日停止再生资源回收经营业务。
李明生也有自己的名片,名片上介绍了他的生意范围。不过这张名片有些扎眼———名片上的联系方式进行了一一涂改。电话号码换了,名片印了很多,他还是舍不得丢掉。
国家统计局总经济师姚景源曾在媒体上指出,可从废品收购站看宏观经济。他说,我们看经济运行,当然一方面我们要总体把握宏观,同时还要善于观察生活。当你在废品收购站看到废金属价格在回升的时候,别管现在钢铁和有色的股票还处在低位,而应该预先去买一些。
这是废品回收人员在社会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鲜有的信息优势。但这仅有的优势作用有限:他们不知道股票是什么东西。
城市的发展使这群人从事的行业也受到了关注。2007年3月,商务部等6个部门联合下发了《再生资源回收管理办法》,并规定“从事再生资源回收经营活动,必须符合工商行政管理登记条件,领取营业执照后,方可从事经营活动。”
同年8月,清远市颁布了《清远市再生资源回收管理实施意见》,提出按照“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的原则,推进全市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建设。该文件提出,以建立社区回收点、城市商业区和工业园区回收站为基础,以建立废品分拣处理中心为核心,构建、完善市区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网络体系。
2007年《资源再生》杂志刊登了《清远市再生资源回收现状及对策》一文。文中指出,大批外来人口加入到了投入少、技术含量低的城市再生资源回收行业,居民家中的废旧生活资料绝大多数被个体经营户和走街串巷的个人收走,回收市场无序经营,回收网点无序发展,零散的回收队伍的扩张,造成了清远市再生资源回收网络体系和管理体制与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不相适应。
2008年12月清远市七个部门联合下发了《关于规范再生资源经营管理办法的公告》,凡未办理《营业执照》或《营业执照》过期失效的再生资源回收企业、个体经营户,必须于2009年4月30日停止再生资源回收经营业务。也就是说,没有营业执照的废品收购都是非法的。
绿色之难这群人挣钱难,让他们出钱更难。
一系列出台的文件在各部门不断传递,纷纷表示“齐抓共管”,而当事人对此却十分淡定。有关部门虽然在诸多场合进行了宣传,但这群流动回收人员有的人根本没电视看,也没条件和时间看报纸,他们看到报纸最大的爱好就是收起来当做废品卖掉。就算有人知道了这个消息,也很少去主动办理登记。
这群人挣钱难,让他们出钱更难。
回忆起刚加入这一行业时,“碍于面子,怕人家笑话”。而现在,李明生已经习惯了这种感觉,“不偷不抢,我们做的是正当的生意”。
让他始料未及的是,以前正当的生意,随着时间的变化可能并不完全正当。因为已经有文件规定,未办理相关证件的就是非法经营。
更让他想不到的是,根据清远市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建设,在新城区(北江路至清远大道)进行废品回收就要进入绿色回收亭。
早在2008年8月清远组建了市合诚再生资源回收利用有限公司,由市供销社和社会资金共同出资组建,市供销社占51%股份。按照“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的模式,初步形成了“公司+回收点+绿色回收亭”的回收网络体系,回收网点和绿色回收亭实行统一标识、统一着装经营、统一车辆、统一计量工具。
在绿色回收亭建设上,清远走在广东省前列,是广东省第一个建设绿色回收亭的市。2009年7月,清远首个绿色回收亭在北江河畔的大型小区金海湾亮相,就曾有省级媒体和其他市的媒体进行过报道,“这里的数千住户将可以通过电话预约的方式请统一着装的工作人员上门回收家中的各式生活废品”。
既然是“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盈利是必须的,在公司的整体推动下,绿色回收亭2009年试点,2010年全面推进,现在全市已经建成了40多个绿色回收亭,以新城为主,“涉及面不能太广,一步一步来,边做边总结经验。”市供销社负责该工作的相关人员介绍。
绿色回收亭的市场运作,意味着这群流动回收人员如果要加入到“体制内”,需要支付绿色回收亭的经营费用——— 每个绿色回收亭每年的经营费用是3000元。
这种新的经营模式对长久在此地从事废品回收的人来说是一个观念的改变。
李明生说,那段时间大家的心情都极度愤慨。他教过书,所以说起话来也引经据典,“都说‘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我们真没想到,我们这群最底层的人收点废品都要交钱。”他不停地摇头。
李明生的老乡在清远从事废品回收的人很多,在生意中遇见同行是常见的事,大家也习惯性地说一句:“×老板,今天的收获不错啊”。而那段时间大家遇见了就谈起绿色回收亭的事情,或者互相看一眼就各忙各的,有种“道路以目”的感觉。
绿色之军在这群人眼里,以前大家都是一样的时候,大家最关注的谁是新来的,现在大家最关注谁是“游击队”。
一开始,这群人对这项政策是抵制的,有人号召大家齐心协力都不要出钱加入到绿色回收亭的体系中。因为各有想法,这群人并不能做到共进退,一部分人交钱加入到了绿色回收亭里面。随后引起了其他人的不满,认为他们是“害群之马”,于是就有人砸那些租出去的绿色回收亭,“甚至引起了冲突”。
流动回收人员的不配合以及一段时间以来的收效甚微,让主抓这项工作的部门觉得有必要组织这些人员进行当面的沟通,听取这些人的意见。
那次会议上,市里的几个部门与五六十名流动回收人员面对面进行了交流。在相关人员念完了一系列“根据……”后,这些人中的几个代表进行了发言,有人提出“费用可以收,但是要少一些”的建议。因为并没有取得实质性的结果,有的人当场拍桌子并撕毁了所发的资料。
过后,有关部门组织了专门的整治小组,凡是发现未办理相关证件的人进行废品回收业务就对其进行教育并没收所收物品。没收意味着一天的工作化为零,而且还倒扣钱,李明生的同行中就有人做出了不理智的行为,顺手拿起车上的钢管之类的东西向工作人员示威,但最后“被拘留了10天。”
此后,绿色回收亭高速推进,大家逐渐知道进入亭子是“大势所趋”,流动人员也逐渐解决了“编制”问题。
他们都知道只有交了钱才是合法的,不然一辈子也只能是“流动回收人员”。一个亭子的经营费用3000元/年,统一的服装费100元,此外还要办一个证件15元——— 他们就成了正规军。
现在李明生的三轮车上都挂着一个绿色的牌子,行内人一看就知道他已经加入了正规军。在这群人眼里,以前大家都是一样的时候,大家最关注谁是新来的,现在大家最关注谁是“游击队”。
绿色之困虽然绿色回收亭上留下了电话号码,可是打电话叫他上门收购的并不多。
虽然绿色回收亭开始并不为人所接受,到现在却变成了香饽饽。按照现在新城区建好的30多个绿色回收亭,如果每人一个,最多只能接受30多人,而在新城区这边从事废品回收的人员“将近100个”。
主抓这项工作的部门知道,如果不能把这批流动回收人员全部或者大部分进行安置,无论采取什么办法都是徒劳的。为了让更多的人纳入到流动回收亭,有关部门改变了原来一人一亭的政策,允许两三人同时经营一个亭子,这样就可以收编更多的流动回收人员。
李明生就是这样组合的,他们四个同伴共同经营一个亭子,分摊到每个人的,每年的费用大概是875元,每个月72.9元,每天2.4元。
“目前新城区已经有86人进入了绿色回收亭管理,80%以上的流动人员都解决了场地问题,剩下的流动人员大概8-10个,这些人员我们作了很多工作但是他们并不想加入,我们不是断他们的活路。”市供销社负责该项工作的人员说。
根据设置要求,社区每1000-1500户居民区中设一个再生资源回收点,即绿色回收亭。然而,加入绿色回收亭并不意味着就能坐在绿色回收亭里面等着货物上门,这是习惯流动作战的回收人员都懂的道理。
“坐在里面是死路一条,因为顾客不可能把货物送上门来,就算有也非常少”。李明生经营的绿色回收亭,每天都要经过,但是他很少进去看,每天依然是走街串巷。他的合伙人也很少去,“有的人甚至交了钱领了证都没去过自己的回收亭”。
他们知道,虽然绿色回收亭上留下了电话号码,有需要的人可以随时叫他,可是打电话叫他上门收购的并不多,大多数情况还是靠走街串巷碰运气。
因为已经领证,无论走到哪里都畅通无阻。
绿色之重如果交不交钱都一样,谁还交钱?进不进回收亭都一样,谁还进回收亭?
如果说绿色回收亭建设是城市环境建设的必须,而现阶段对大部分流动人员带来的实质作用并不大,他们依然靠着自己的三轮车在城市的每个角落里面转。
当然,也并非全部如此。有的人却在此尝到了甜头,金碧湾附近的回收亭就是典型,这个在全市第二家开办的绿色回收亭因为得到了实在利益,他们向有关部门建议可否在阳光新城附近建一个绿色回收亭,由他们来经营。
“这个地方有市场,所以他们的愿望很强烈。”市供销社负责该项工作的人员说。
这样的情况是负责这项工作的人愿意看到的——— 只有让参与绿色回收亭的人尝到甜头,才能让大家心甘情愿去做。因此,如何保护这批加入到里面的工作人也成了推进这项工作的任务之一。
如果交不交钱都一样,谁还交钱?进不进回收亭都一样,谁还进回收亭?
那些没交钱的流动人员成了整治的对象。根据《清远市整治再生资源流动回收行动方案》,从今年5月1日至6月30日,两个月的时间“坚决杜绝无证照流动回收行为,推进绿色回收亭回收”。
市供销还准备推进另一项在广东省首创的工作——— 设立回收热线电话,近期即将开通。“届时无论单位或个人只要拔通回收热线电话,告知住所地方,我们即派人上门回收,交售再生资源不用出门。”
“接到电话后,我们可以通过就近的原则,让绿色回收亭的工作人员去收取,这也是为他们带来实在的利益。”该工作人员介绍。
7月10日,当天一个无牌照的流动回收人员依然骑着三轮车走过升平街,他看着前方,眼睛不停地往街道两边扫描,车子身后已经小有成就。
当天上午,李明生收了50元的货,“应该可以买100元左右”,他说扣除房租、吃饭及家里的日常开支,他说还剩下10元左右,并不是每天都有这个数字,“昨天没有这么多”。
■记者手记
把好事办好
从城市的长远发展来说,推进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建设是大势所趋,是城市逐步走向良性发展道路的必经之路。
但理论的先进并不能转化为操作的成熟。任何事情都需要在高度的指导下进行细致的工作。绿色回收亭建设亦如此,只有将涉及到此的各方人员都协调好,让公司能够盈利,让回收人员能够谋生,让市民获得方便,才能让这个涉及广泛的公用事业,在掌声中推进,得到各方面的支持。
总而言之,城市发展建设要惠及各方利益,必须要想尽办法把好事办好。
●“酒干倘卖无”是收酒瓶的叫卖语。歌曲《酒干倘卖无》是电影《搭错车》的主题曲,由歌手苏芮演唱,即“有酒瓶子卖吗”。这首近乎呐喊的歌曲,是华语歌坛未曾有过的一种力量。这力量不只是声音的威力,更是不屈的生命力。
●“收编”成了清远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网络体系建设的重要手段。这些一直在底层默默生活的人被管理者想起,从此他们就与城市的发展联系在了一起,并逐渐纳入了管理者希望的体系中。
●流动回收人员不会主动把自己与城市发展联系起来。如果交不交钱都一样,谁还交钱?进不进绿色回收亭都一样,谁还进回收亭?如果“入编”不能给这群人带来现实利益,绿色回收亭的长期发展将会面临挑战。
绿色之业别人丢弃的东西,是他们的宝贝;在别人遗忘的角落,承载着他们的生活。
收废品成了57岁李明生(化名)晚年的职业,这位经历丰富的人这些年来当过老师,当过村委会主任,曾远赴东莞为村里人处理劳资纠纷,进厂当过工人,扛过煤气……在别人看来选择收废品有点“晚节不保”。至于最后选择收废品这个职业,他轻描淡写:“人都到了我这个年纪,看淡了,也很不在乎了。”
见到李明生是7月7日的一个中午,他把三轮车停在一棵树下,带着眼镜认真看着回收来的一本本废旧刊物,他的三轮车已经收满了货物——— 包装盒废纸。他是一个带眼镜的流动回收人员,但在走街串巷收废品过程中他总是把眼镜取下来。多年来,他一直保持着看书看报的习惯。虽然现在从事收废品行业,这种生活习惯仍未改变,看《环球时报》《参考消息》仍是他生活中的一部分。他说“这是一种修养”。
骑着三轮车到处行走叫卖是他多年来的习惯,那一声声拉得很长的“收—废—品”让人感觉到熟悉的凄凉,不自禁地想起了那首世人熟知的《酒干倘卖无》。和所有人一样,这一群人也有着自己的故事,与普遍的故事情节不同的是,这些人都蕴藏了一个公共元素:生活艰辛,自力更生。在城市所有职业都远离他们的时候,废品行业依然在眷顾着他们。别人丢弃的东西,是他们的宝贝;在别人遗忘的角落,承载着他们的生活。
废品回收行业的市场广大,以最常见的废纸为例。一份废纸年报的数据显示,2009年中国废纸回收量约3424万吨,较2008年增长约9.4%。2009年中国进口废纸约2750万吨,比2008年增长约17.7%,2009年中国纸和纸板产量约9374万吨。从这个数据看来,中国的废纸不是太多,而是太少,并不能满足整体的需要。虽然市场需求量大,但这个行业也没有让大部分捡废品的人和从事废品再利用的人发财。很多从事这一行业的人并不知道,玖龙纸业的首席执行官张茵依靠她的再生纸公司成为2006年的中国首富。他们在这个城市从事这项工作就是为了生计。虽然收益不多,至少这是一条活路——— 废品回收马上可以获得回报。
绿色之令凡未办理《营业执照》或《营业执照》过期失效的再生资源回收企业、个体经营户,必须于2009年4月30日停止再生资源回收经营业务。
李明生也有自己的名片,名片上介绍了他的生意范围。不过这张名片有些扎眼———名片上的联系方式进行了一一涂改。电话号码换了,名片印了很多,他还是舍不得丢掉。
国家统计局总经济师姚景源曾在媒体上指出,可从废品收购站看宏观经济。他说,我们看经济运行,当然一方面我们要总体把握宏观,同时还要善于观察生活。当你在废品收购站看到废金属价格在回升的时候,别管现在钢铁和有色的股票还处在低位,而应该预先去买一些。
这是废品回收人员在社会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鲜有的信息优势。但这仅有的优势作用有限:他们不知道股票是什么东西。
城市的发展使这群人从事的行业也受到了关注。2007年3月,商务部等6个部门联合下发了《再生资源回收管理办法》,并规定“从事再生资源回收经营活动,必须符合工商行政管理登记条件,领取营业执照后,方可从事经营活动。”
同年8月,清远市颁布了《清远市再生资源回收管理实施意见》,提出按照“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的原则,推进全市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建设。该文件提出,以建立社区回收点、城市商业区和工业园区回收站为基础,以建立废品分拣处理中心为核心,构建、完善市区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网络体系。
2007年《资源再生》杂志刊登了《清远市再生资源回收现状及对策》一文。文中指出,大批外来人口加入到了投入少、技术含量低的城市再生资源回收行业,居民家中的废旧生活资料绝大多数被个体经营户和走街串巷的个人收走,回收市场无序经营,回收网点无序发展,零散的回收队伍的扩张,造成了清远市再生资源回收网络体系和管理体制与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不相适应。
2008年12月清远市七个部门联合下发了《关于规范再生资源经营管理办法的公告》,凡未办理《营业执照》或《营业执照》过期失效的再生资源回收企业、个体经营户,必须于2009年4月30日停止再生资源回收经营业务。也就是说,没有营业执照的废品收购都是非法的。
绿色之难这群人挣钱难,让他们出钱更难。
一系列出台的文件在各部门不断传递,纷纷表示“齐抓共管”,而当事人对此却十分淡定。有关部门虽然在诸多场合进行了宣传,但这群流动回收人员有的人根本没电视看,也没条件和时间看报纸,他们看到报纸最大的爱好就是收起来当做废品卖掉。就算有人知道了这个消息,也很少去主动办理登记。
这群人挣钱难,让他们出钱更难。
回忆起刚加入这一行业时,“碍于面子,怕人家笑话”。而现在,李明生已经习惯了这种感觉,“不偷不抢,我们做的是正当的生意”。
让他始料未及的是,以前正当的生意,随着时间的变化可能并不完全正当。因为已经有文件规定,未办理相关证件的就是非法经营。
更让他想不到的是,根据清远市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建设,在新城区(北江路至清远大道)进行废品回收就要进入绿色回收亭。
早在2008年8月清远组建了市合诚再生资源回收利用有限公司,由市供销社和社会资金共同出资组建,市供销社占51%股份。按照“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的模式,初步形成了“公司+回收点+绿色回收亭”的回收网络体系,回收网点和绿色回收亭实行统一标识、统一着装经营、统一车辆、统一计量工具。
在绿色回收亭建设上,清远走在广东省前列,是广东省第一个建设绿色回收亭的市。2009年7月,清远首个绿色回收亭在北江河畔的大型小区金海湾亮相,就曾有省级媒体和其他市的媒体进行过报道,“这里的数千住户将可以通过电话预约的方式请统一着装的工作人员上门回收家中的各式生活废品”。
既然是“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盈利是必须的,在公司的整体推动下,绿色回收亭2009年试点,2010年全面推进,现在全市已经建成了40多个绿色回收亭,以新城为主,“涉及面不能太广,一步一步来,边做边总结经验。”市供销社负责该工作的相关人员介绍。
绿色回收亭的市场运作,意味着这群流动回收人员如果要加入到“体制内”,需要支付绿色回收亭的经营费用——— 每个绿色回收亭每年的经营费用是3000元。
这种新的经营模式对长久在此地从事废品回收的人来说是一个观念的改变。
李明生说,那段时间大家的心情都极度愤慨。他教过书,所以说起话来也引经据典,“都说‘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我们真没想到,我们这群最底层的人收点废品都要交钱。”他不停地摇头。
李明生的老乡在清远从事废品回收的人很多,在生意中遇见同行是常见的事,大家也习惯性地说一句:“×老板,今天的收获不错啊”。而那段时间大家遇见了就谈起绿色回收亭的事情,或者互相看一眼就各忙各的,有种“道路以目”的感觉。
绿色之军在这群人眼里,以前大家都是一样的时候,大家最关注的谁是新来的,现在大家最关注谁是“游击队”。
一开始,这群人对这项政策是抵制的,有人号召大家齐心协力都不要出钱加入到绿色回收亭的体系中。因为各有想法,这群人并不能做到共进退,一部分人交钱加入到了绿色回收亭里面。随后引起了其他人的不满,认为他们是“害群之马”,于是就有人砸那些租出去的绿色回收亭,“甚至引起了冲突”。
流动回收人员的不配合以及一段时间以来的收效甚微,让主抓这项工作的部门觉得有必要组织这些人员进行当面的沟通,听取这些人的意见。
那次会议上,市里的几个部门与五六十名流动回收人员面对面进行了交流。在相关人员念完了一系列“根据……”后,这些人中的几个代表进行了发言,有人提出“费用可以收,但是要少一些”的建议。因为并没有取得实质性的结果,有的人当场拍桌子并撕毁了所发的资料。
过后,有关部门组织了专门的整治小组,凡是发现未办理相关证件的人进行废品回收业务就对其进行教育并没收所收物品。没收意味着一天的工作化为零,而且还倒扣钱,李明生的同行中就有人做出了不理智的行为,顺手拿起车上的钢管之类的东西向工作人员示威,但最后“被拘留了10天。”
此后,绿色回收亭高速推进,大家逐渐知道进入亭子是“大势所趋”,流动人员也逐渐解决了“编制”问题。
他们都知道只有交了钱才是合法的,不然一辈子也只能是“流动回收人员”。一个亭子的经营费用3000元/年,统一的服装费100元,此外还要办一个证件15元——— 他们就成了正规军。
现在李明生的三轮车上都挂着一个绿色的牌子,行内人一看就知道他已经加入了正规军。在这群人眼里,以前大家都是一样的时候,大家最关注谁是新来的,现在大家最关注谁是“游击队”。
绿色之困虽然绿色回收亭上留下了电话号码,可是打电话叫他上门收购的并不多。
虽然绿色回收亭开始并不为人所接受,到现在却变成了香饽饽。按照现在新城区建好的30多个绿色回收亭,如果每人一个,最多只能接受30多人,而在新城区这边从事废品回收的人员“将近100个”。
主抓这项工作的部门知道,如果不能把这批流动回收人员全部或者大部分进行安置,无论采取什么办法都是徒劳的。为了让更多的人纳入到流动回收亭,有关部门改变了原来一人一亭的政策,允许两三人同时经营一个亭子,这样就可以收编更多的流动回收人员。
李明生就是这样组合的,他们四个同伴共同经营一个亭子,分摊到每个人的,每年的费用大概是875元,每个月72.9元,每天2.4元。
“目前新城区已经有86人进入了绿色回收亭管理,80%以上的流动人员都解决了场地问题,剩下的流动人员大概8-10个,这些人员我们作了很多工作但是他们并不想加入,我们不是断他们的活路。”市供销社负责该项工作的人员说。
根据设置要求,社区每1000-1500户居民区中设一个再生资源回收点,即绿色回收亭。然而,加入绿色回收亭并不意味着就能坐在绿色回收亭里面等着货物上门,这是习惯流动作战的回收人员都懂的道理。
“坐在里面是死路一条,因为顾客不可能把货物送上门来,就算有也非常少”。李明生经营的绿色回收亭,每天都要经过,但是他很少进去看,每天依然是走街串巷。他的合伙人也很少去,“有的人甚至交了钱领了证都没去过自己的回收亭”。
他们知道,虽然绿色回收亭上留下了电话号码,有需要的人可以随时叫他,可是打电话叫他上门收购的并不多,大多数情况还是靠走街串巷碰运气。
因为已经领证,无论走到哪里都畅通无阻。
绿色之重如果交不交钱都一样,谁还交钱?进不进回收亭都一样,谁还进回收亭?
如果说绿色回收亭建设是城市环境建设的必须,而现阶段对大部分流动人员带来的实质作用并不大,他们依然靠着自己的三轮车在城市的每个角落里面转。
当然,也并非全部如此。有的人却在此尝到了甜头,金碧湾附近的回收亭就是典型,这个在全市第二家开办的绿色回收亭因为得到了实在利益,他们向有关部门建议可否在阳光新城附近建一个绿色回收亭,由他们来经营。
“这个地方有市场,所以他们的愿望很强烈。”市供销社负责该项工作的人员说。
这样的情况是负责这项工作的人愿意看到的——— 只有让参与绿色回收亭的人尝到甜头,才能让大家心甘情愿去做。因此,如何保护这批加入到里面的工作人也成了推进这项工作的任务之一。
如果交不交钱都一样,谁还交钱?进不进回收亭都一样,谁还进回收亭?
那些没交钱的流动人员成了整治的对象。根据《清远市整治再生资源流动回收行动方案》,从今年5月1日至6月30日,两个月的时间“坚决杜绝无证照流动回收行为,推进绿色回收亭回收”。
市供销还准备推进另一项在广东省首创的工作——— 设立回收热线电话,近期即将开通。“届时无论单位或个人只要拔通回收热线电话,告知住所地方,我们即派人上门回收,交售再生资源不用出门。”
“接到电话后,我们可以通过就近的原则,让绿色回收亭的工作人员去收取,这也是为他们带来实在的利益。”该工作人员介绍。
7月10日,当天一个无牌照的流动回收人员依然骑着三轮车走过升平街,他看着前方,眼睛不停地往街道两边扫描,车子身后已经小有成就。
当天上午,李明生收了50元的货,“应该可以买100元左右”,他说扣除房租、吃饭及家里的日常开支,他说还剩下10元左右,并不是每天都有这个数字,“昨天没有这么多”。
■记者手记
把好事办好
从城市的长远发展来说,推进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建设是大势所趋,是城市逐步走向良性发展道路的必经之路。
但理论的先进并不能转化为操作的成熟。任何事情都需要在高度的指导下进行细致的工作。绿色回收亭建设亦如此,只有将涉及到此的各方人员都协调好,让公司能够盈利,让回收人员能够谋生,让市民获得方便,才能让这个涉及广泛的公用事业,在掌声中推进,得到各方面的支持。
总而言之,城市发展建设要惠及各方利益,必须要想尽办法把好事办好。